聊聊用户

慕名拜读了苏杰的作品——-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》,感触颇多,写下这些内容,记录学习过程的点滴,以及自己关于产品的一些思考。。。

关于这本书以及相关的一些思考,由于篇幅较多,so,大概会分为五大块,每块会划分为几篇随笔。。。

苏杰博客:人人都是产品经理:http://iamsujie.com/

有人说过:中国互联网的前十年,是内容为王,下一个十年,是产品为王,再下一个十年,或许是平台为王。。。

互联网产品设计的五个层次——————战略、范围、结构、框架、表现。。。

进入IT行业两年多接近三年,软件测试工作,走到了个人的第一个瓶颈,借用木桶理论来说,基础的一些知识已经完成了技术储备,现在需要借用外来的一些力量,来提升木桶的上限。

然后就有了这些内容,希望从产品的角度去透析软件应用,更宏观的去思考,如何做“有生命力的产品”以及作为一个测试人员,如何去测试以及使产品更美好。。。

产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?——————做何种产品,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问题

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考虑:

①、要解决什么问题,满足什么需求?

②、希望服务于什么类型的用户,卖点是什么,如何更好地获客?

③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,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?

Dnt't Make me Think一书中说:web的设计“不要让用户思考”。现在延伸来说,任何产品都需要做到这点,不要让用户花费时间在思考如何使用产品上,好的产品应该是友好的,

便捷用户使用,提供更好的服务给用户;而坏产品就给人以随时处于无处不在的危险之中的感觉。

那么产品是什么?直白来说,就是:用来解决某些问题的东西。

任何的产品都是一个端到端的过程,端即用户,所以我们在软件测试过程中,经常提起以下几点:

①、站在用户角度思考

②、用户是需求之源

③、UAT测试(User Acceptance Test:用户可接受测试/用户验收测试)

从上图可以可以看出,需求或直接或间接,都是“从用户中来”的,所以我们要“到用户中去”。

1、用户是需求之源

需求的本质是什么?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里这么讲: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交需求、尊重需求、自我实现需求。

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有句话:食色性也。食者,为了生存,保证个人延续;色者,为了繁衍,保证种族延续。

所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因为生活有太多的问题,从而产生不满意,问题就是“理想和现实的差距”,so,人类自然而然产生“减少甚至消除这个差距”的愿望,这就产生了需求。

做一个产品,肯定是为了解决某些人的某些问题,满足某些需求。

工作生活中经常碰到这两个词:用户和客户。这两个词在中文中很容易混淆,可以换做英文,意思会更清晰:

用户(user):有时也叫终端用户,end user,使用产品的人;

客户(customer):购买产品的人,为产品付费的人;

提出这两个词,是想表述一点:不同的用户有重要程度之分,我们必须,也只能有所偏颇。

①、以用户为中心

②不要试图满足所有用户

试图满足所有用户的要求是一个灾难,那会让产品变成一个臃肿不堪,谁都不满意的四不像。可以根据不同维度(比如性别、地域、年龄段等)划分优先满足的用户,或结合商业

目标,综合考虑。

关于用户研究,还可参考下面2篇文章:

http://www.pmdaily.cn/archives/4397.html
http://www.360doc.com/content/15/0427/02/17132703_466246704.shtml

2、了解用户

之前提到了用户是需求之源,那么为了获得准确的需求,我们有必要体会真正的用户,试着去收集资料,描述用户群体的某些特质,研究用户的习惯、爱好等。

推荐大家一本书:《赢在用户:web任务角色创建和应用实践指南》,全书讲解了各种用户研究的方法创建persona,然后加以应用,目的是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时刻不忘用户,

做到以用户为中心,“用户研究”、“市场调研”、“需求采集”等,都是为了确定产品应该有哪些功能服务。

书中有这样一张关于用户研究方法的二维图,值得牢记;图如下:

横向:用户的说与做

怎么说表现了目标和观点,怎么做反映了行为,用户怎么说和怎么做经常是不一致的。

纵向:定性与定量

定性研究可以找出原因,偏向于了解;定量研究可以发现现象,偏向于证实。

说和做、定性与定量,各有优劣,所以,合理的搭配组合使用,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,而对于一个产品来说,正好在不同时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。

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》的作者苏杰在自己的博客中,有这样一篇博客,归纳了一个需求采集的“Z方法”,链接:http://iamsujie.com/1000/1018/

Z方法视图如下:

下面举一个典型的例子,正好是用到了上述4种办法,按照时间顺序,“自上而下,从左到右”在图里画出一个大写的“Z”:

第一轮,产品规划阶段。听用户定性地说,确定产品方向,做什么?随机抽样了40个用户做访谈,据此写出需求列表。

第二轮,某个项目的早期。听用户定量地说,确定需求优先级,先做什么?投放了20万份调查问卷,确定了需求优先级的排序。

第三轮,项目实施过程中。看用户定性地做,要先做的那几个需求,应该怎么做?一边设计,一边陆续的找了10个用户来验证,做可用性测试。

第四轮,上线后的优化阶段。看用户定量地做,根据产品的用户使用情况做数据分析,不断地改进产品。

最后补一句,“Z方法”有一个螺旋,数据分析以后,通常又会用用户访谈来证实假设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,商用请征得作者本人同意,谢谢!!!